您的位置: 首页 >> 诗文赏析

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赏析

发布时间:2018年8月8日 16:00      点击量:1205

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

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

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
【赏析】

诗,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;好诗的标准之一,就是要以最节省的语言,表达出最丰富的诗意,即刘勰所谓“以少总多。”(《文心雕龙·物色》)李白诗歌的语言除了精粹之外,还要加上明快二字,就是说,他的诗句绝不因包蕴丰富而变得隐晦深曲,他能用极明白快当的话,传达出无尽的诗意来。绝句,恰是体现李白诗艺这一特征的最好形式。读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广陵》这首七绝,就觉得它那近乎白描的二十八个字,实在耐人涵咏:它既是一首写景诗,又是一静抒情诗;它既表现了自然之美——长江流域的无限春光;又表现了人情之美——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。

清人毛稚黄论李白诗,曾说:“七言绝,起忌矜势。太自多直抒旨畅,两言后只用溢思作波掉,唱叹有余响。”(《诗辨坻》)意思说,七绝的起头两句,切忌拗曲,要象李白那样,写得明白畅朗,给后两句留下充分余地,这样,在三、四句就会自然掀起波澜,抒写出悠远的情致。这种章法分析,很切合李白诗歌的实际。通常来说,李白七绝诗的头两句都起得平易自然,看不出什么匠心。有时,这两句还带着一点叙事性,似乎是作一些必要的交代。送孟浩然的这首诗,就是如此。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”无非说老朋友在什么时候要从哪里到哪里去。从全局言之,这两句在点明事由的同时,正是要给下两句蓄势。开头如果把话说得太尽,后两便显得地窄舞拙,难乎为继了。但是,这种照顾只是相对的,它并不妨碍诗人在可能的情况下,力求把开头两句写得美一点、包容丰富一点。整首诗只有四句,充分发挥一、二句的作用,使它既能在全篇中服务于后两句,又能独立显示自身的分量,岂不更好?李白正是这样做的:

开口就说“故人”,友情的非同一般,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。“黄鹤楼”有双重的意义:一是代表江夏,以与下旬的“扬州”连成一线;二是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。在黄鹤楼上,应该有一番饯别的情景,但诗中没有写,只说“西辞黄鹤楼”,故人好象在江上向着黄鹤楼一挥手,便放船东去了,显得襟怀坦荡,风神落落。

“烟花三月下扬州”一句,交代友人行程,叙事中兼有写景,顺带一笔,便抹出一片暮春时节的秾丽风光。“烟花”一语的概括性极强,教人分不清是烟云,是草树,是春水,是晴岚,也分不清是在江夏,还是扬州,抑或是沿途,只觉得大江南北,千里风光,到处浮动着氤氲的暖气,到处勃发着盎然的生机。这明丽的色彩,旖旎的风物,又与人的心情相表里。这首诗,写于开元中期。其时,孟浩然正怀着“端居耻圣明”的用世热情,比他少十来岁的李白,不用说,更是青春奋发。在这唐王朝的盛世,他们对人生和未来充满希望。孟浩然这次出游的具体目的虽然无从考知,但“烟花三月下扬州”这句诗似乎展示了他前途的花团锦簇,风光无限——起码在李白心目中是这样憧憬着。因而,写到别离,绝无缠绵和感伤,行者与送者,都沐浴在和畅的惠风之中,显得心情开朗。

以上感受,已经够丰富了,但这些好象都是诗人笔下无意中带出。抒情的重场戏,要在三、四句才展开。

“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”诗是借了远望的景色来抒情。照王夫之的说法,“情景名为二,而实不可离。神于诗者,妙合无垠。”(《姜斋诗话》)但借景抒情,景物总是描写的实体,因而,情要抒得到家,景要写得高妙。我们看看诗人是怎样写景的:

友人的船儿解缆之后,诗人站在黄鹤楼头,凭栏目送。江面开阔,诗人站的地方又高,所以目力极为辽远。他剪取了船儿在望中消逝时那一刻的图景:一片孤帆,已经行驶到水天相接的地方。“影”字,给人以模糊不清的感觉,只是一个闪亮的白点;一眨眼,这白点忽然消失了,望中只剩下一条浩浩漫漫的大江,与无垠的碧空连成一气,那天际也显得更加空阔起来。这很象电影中的镜头:一个镜头,是“孤帆远影”;另一个镜头,是“长江天际流”。两个镜头组接起来,形成一种动态,逼真地重现了远望中船儿消逝时的情景,同时,也显示了诗人那翘首凝望的神情。或谓“诗中有画”是写景诗的妙境,如果不仅有画,画面又能象电影般地活动起来,这该是写景诗的更高境界了。

这两句写景,是怎样与抒情“妙合无垠”的?这更是我们要用心体察的诗的底蕴。不待说,诗人久久地伫立凝望,一直望到友人的帆影消失,这中问所显示的友情十分深挚。但李白的景语中,还蕴蓄着更为深广的情怀。江流浩荡,碧空无垠,诗人眼前展开的空间如此寥阔,这正是一个任人驰骋想象的天地。当白帆在天际消失的时候,友人好象驶向了一个令人极其神往的境界;诗人的心儿,也被那一片白帆载去了。在这里,自然景象的阔大,是与诗人襟怀的壮美成正比的。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,我们不妨作两种比较:

其一,诗的第三句,在不同的版本中或作“碧空尽”,或作“碧山尽”。人们之所以多取前者,正是因为“空”字展开的境界更为阔大,而“山”字却阻断了人的视线,限制了望中的空间。相应地,“碧空尽”在人们心头引起的壮美感和向往之情也就显得更为强烈;

其二,岑参有类似的名句:“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。”(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)以抒写友情而言,与李白诗同样深挚,但因为望中景物是重迭的山峦,不似江天的开阔,更加上第二句将视线压低,所以,诗句就给人以低回压抑之感,不似李白诗那样精神飞扬。

要之,登楼遥望,纵目骋怀,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,他的希望的翅膀也在海阔天空地飞腾,这更是李白景语的言外之意,韵外之致。自然,如果再仔细绺察,诗句中未尝没有落寞无依的怅惘之感,但这种送别友人时滋生的愁绪,恰恰也是因为诗人暂时还不能展翅飞腾的缘故,其精神实质仍是向上的。

李白这次来游江夏,时间大约是开元十六年(728)的春天。前此一年,他在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,做了这个大户人家的女婿。新婚燕尔,不便远游,李白只好暂时收束起他的“四方之志”,家居读书,陪着许氏夫人度日。生活虽然不愁,但毕竟有志未申,而孟浩然又是他来安陆后最投合的一位朋友。因此,李白在送别他时,于精神飞扬之中,不免也流露出一些惆怅之情。